探索苯那普利的效果
苯那普利是含有羧基的新型長效血管緊張素酶抑制劑(ACEI)。為觀察該藥的效果,河南省人民醫院內科徐予等,對25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應用諾華公司生物試劑的苯那普利進行了治療,重點觀察研究了該藥在發揮降壓作用的同時,對左室質量和舒張功能的影響。
■試驗結果與討論
高血壓組與正常組具有可比性。各項參數表明,高血壓組存在左心室質量增重及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張功能減退。高血壓組患者服用苯那普利12個月后,SBP、DBP下降,LVMI、IVST、PWT減少;P<0.01;舒張功能指標PVE增加,A/E降低,IDT縮短,P均<0.01。此結果提示左心室肥厚減輕,舒張功能改善。
近年來新的概念特別強調,心力衰竭主要是心室結構的變化,心室重塑是指心室結構的變化導致心室肌增重,心室容量增加和心室形態的改變。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的特征,是收縮和舒張功能衰竭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決定因素。因此,新的心衰治療對策應是改變心室重塑結構的變化,即抗重塑效應。心室重塑,心肌質量增重,包括心肌細胞肥大和非心肌細胞的增生。高血壓病壓力負荷過重是刺激心肌細胞肥大的主要因素,本組原發性高血患者服用苯那普利后血壓明顯下降,左室質量明顯減輕,此與苯那普利抑制血液與組織中腎素-血管緊張素系統,抑制交感神經對周圍血管的刺激,促進前列腺素的釋放,延遲緩激肽水解從而降低外周阻力,減輕左心室負荷有關。左室肥厚中非心肌細胞增生是指心肌間質纖維化,而后者發生在高血管緊張素Ⅱ和高醛固酮狀態下,它可引致左心室順應性降低,舒張功能障礙。本組高血壓患者服用苯那普利后減少了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,降低了循環和組織中醛固酮水平,控制了造成左心室重塑、心肌肥大和纖維化的多個環節,從而使舒張功能指標顯著改善,左室松弛性和順應性得以提高。
■材料與方法
病例選擇。高血壓組為確診為高血壓的患者,并排除繼發性高血壓、其它器質性心臟病、心臟瓣膜反流及心律失常者,且肝腎功能正常者25例。男16例,女9例;年齡在56.8±8.5歲;其中高血壓Ⅰ期7例,Ⅱ期18例;病程3~34年,平均10.85±8.95年。正常組選擇年齡、性別相匹配的正常健康人20例作對照。
給藥方法。高血壓組在治療前停用其它降壓藥物1周,測治療前血壓后,給予苯那普利10毫克,每日一次,每兩周末測臥位血壓,若收縮壓(SBP)大于等于160毫米汞柱和/或舒張壓(DBP)大于等于95毫米汞柱則增量至10毫克,每日兩次或3次,觀察極量為每日30毫克,療程12個月,需合用其它藥物者不作為觀察之列,未達療程者退出觀察。
觀察方法。高血壓組治療前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測并與正常組對照,治療后復查并與治療前自身對照,比較差異之顯著性。由二維超聲定位,M超聲測量室間隔厚度(IVST)、左室后壁厚度(PWT)和左室舒張末內徑(LVIDd),根據Devereux公式計算左心室心肌質量(LVM),再除以體表面積,求出左心室質量指數(LVMI)。于心尖四腔切面將多普勒取樣容積置于二尖瓣瓣尖水平,使聲束與二尖瓣血流方向盡量平行,夾角小于20°獲得清晰的大二尖瓣前向血流圖像后,測3~5個心動周期,取其均值。觀察左心室舒張功能指標:舒張早期峰值流速(PVA)、舒張晚期與早期峰值流速的比值(A/E)。于心尖五腔切面將多普勒超聲取樣容積于左心室流出道近二尖瓣處,記錄等容舒張時間(IDT)。高血壓組治療前及治療期間每兩周記錄血壓一次,于服藥后4小時測量臥位血壓,至觀察終點計算出血壓均值。統計學分析以觀察對象整體進行,不考慮苯那普利給藥方案之不同,治療后血壓以服藥后每次血壓均數為準,各參數分析采用t檢驗。